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8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82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78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48篇
内科学   1521篇
皮肤病学   179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193篇
综合类   597篇
预防医学   780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299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Background:

The hallmark of tuberculosis is the granuloma, an organized cellular accumul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hese structures sequester and contain mycobacterial cells preventing active disease, while long term maintenance of granulomas leads to latent disease. Clear understanding on mechanisms involved in granuloma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is lacking.

Objective:

To monitor granuloma formation and to determin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duced during the granulomatous response to M. tuberculosis (H37Ra).

Methods:

We used a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in vitro human model. Cellular aggregation was followed daily with microscopy and Wright staining for 5 days. Granulomas were collected at 24 h, RNA extracted and hybridized to Affymetrix human microarrays.

Results:

Daily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gradual formation of granulomas in response to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Granulomatous structures persisted for 96 h, and then began to disappear.

Conclusions:

Microarray analysis identified genes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 pathways activated during the in vitro granulomatous response to live mycobacterial cells, revealing very early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ranulomatous response.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昆明某医院近5年住院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对比两种血培养瓶对不同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方法对2013-2017年住院艾滋病患者使用两种血培养瓶(普通血培养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普通血培养阳性率5.8%,病原菌前5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阳性率12.8%,病原菌前5位为分枝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结论2013-2017年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生隐球菌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应用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分枝杆菌检出率4.8%,分枝杆菌是引起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仅次于真菌的病原菌,分枝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不容忽视;普通血培养瓶配合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的使用可以增加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机会。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以CFP10-ESAT6、38kDa、Ag85B、HspX单一或联合采用ELISA实验,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Youden指数。结果38KDa垣CE、38kDa垣HspX、38kDa垣CE垣HspX,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均在72%以上;38kDa垣CE垣HspX联合诊断,实测敏感度达80.39%、特异度18.99%,X线片结核空洞影敏感度97.06%(33/34)。结论单一与联合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效用存在一定差异,38kDa垣CE垣HspX诊断效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评价HSP65抗原表达在结核病血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取活动期结核病患者63例纳入观察组,选取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纳入对照组,就HSP65分别与38 kDa、16 kDa、LAM联合检测诊断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核病。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量65 kμ处有一条表达带,在健康人血清阴性中则无表达带;特异度、敏感度与38 kPa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65在结核病血清诊断中可作为备选标志物,反应强度与38kDa基本相当,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HSP65对结核病X线空洞影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45.
泌尿系统结核居于肺外结核第三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肾结核。肾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变,常因其结核症状不典型致使临床诊疗上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泌尿系统带来很大损伤。目前泌尿系统结核的确诊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但是横跨在现有技术与泌尿系统结核临床诊断需要之间的鸿沟依旧为其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也阻碍了泌尿系统结核诊断方式更新的探索与发展。伴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流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传感器应运而生。近年来纳米/微流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发展现场检测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技术方面,这预示着在结核病诊断方面应用纳米/微流体技术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更为诊断泌尿系统结核寻找更为可靠准确的依据和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下对泌尿系统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横跨在现有技术与泌尿系统结核临床诊断之间的鸿沟、结核病诊断的纳米/微流体技术以及纳米/微流体技术能否为泌尿系统结核诊断与监测提供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调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高危人群潜伏结核感染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结核菌暴露程度将与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纳入高危组,无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的健康人群纳入低危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ELISPOT的方法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果 高危组的IG-RA阳性率为24.4%(11/45),高于低危组的4.5%(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7,P=0.018).高危组中医务人员的IGRA阳性率为24.1%(7/29),与结核患者家属的25%(4/1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30岁(OR=21.250,95%CI=0.005~195.804)和结核菌暴露时间≥3年(OR=6.429,95% CI=1.201~34.407)为高危人群LTBI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 结核菌感染高危人群的LTBI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人群,并且与年龄和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应加强LTBI的早期筛查;医务人员与结核患者家属的LTBI发生率相当,应建立系统的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筛查制度,改善防护设施,加强监督管理,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47.
四川盆地结核分枝杆菌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四川盆地(重庆、四川地区)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群体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13株源自四川盆地的MTB进行长序列多态性(LSP)谱系鉴定, 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谱系MTB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对菌株进行15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 评价各位点的分辨力。构建N-J树分析其系统进化;构建最小跨度树以模拟群体菌株的遗传结构;采用分子方差分析不同谱系MTB的群体间遗传分化;采用贝叶斯模型计算菌株最近共祖年代。结果 通过LSP可将413株MTB分为两大谱系, 其中北京谱系占56.2%(232/413), 欧美谱系占43.8%(181/413)。两谱系MTB在人群中的分布(性别、年龄、民族以及菌株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谱系MTB的N-J树呈放射状分布, 最小跨度树中有72.4%(168/232)的菌株被划分到同一“克隆复合群”;欧美谱系MTB的N-J树呈枝状分布, 最小跨度树中呈现出多个“克隆复合群”。北京谱系MTB在该地区有显著的群体间遗传分化(FST=0.018 91, P<0.05), 而欧美谱系MTB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05 19, P>0.05)。欧美谱系MTB中最大菌株复合群的最近共祖年代为723(95%CI:517~946)年。结论 北京谱系和欧美谱系MTB在四川盆地以“互相对抗”形式流行;两谱系MTB的群体间遗传分化存在差异;欧美谱系MTB的侵入可能与一次历史事件(约720年前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48.
49.
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为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仍十分严峻。患者的及时上报是结核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报告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结核的治愈率以及卫生机构对结核患者的管理强度。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直接影响结核病的报告率,影响疾病传播和患者管理,是控制结核发病的基础。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子诊断技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绝大多数技术成本低廉,可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现阶段临床上实际应用的结核诊断技术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